今天,深圳迎来39岁生日。
一周以前,国家刚刚派给深圳一个生日大礼包,礼包大到全世界都知道了,不仅让她的几个一线和新一线兄弟城市们颤抖不已,还产生了多个版本的解读。
梳理深圳激荡的39年,大结局竟然是深圳会成为中国城市的示范,做中国城市的榜样,这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当年河北边那个不起眼的小渔村(深圳),紧邻国际级大师(香港),即便起步于小岛,最终还是成就了一百多年来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始于1979年的另一场逆袭之路,我们姑且称之为“渔村的逆袭”。而因为后者的自残,把大把的机会让给了深圳。
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民间有个说法:就算当年香港出了马云马化腾,也出不了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是香港作为贸易中转站赚快钱的宿命。
2018年深圳GDP突破2.4万亿,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前五,相比于其它增长乏力的城市,深圳仍然生机勃勃,有经济学家提出“学习深圳好榜样”。
今天的深圳,可以破译中国发展的城市密码。而如今的香港,需要智慧,问对了问题,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同一个科技梦想
我们今天来复盘这个历史的偶然,要从两次金融危机说起。
1997年那个夏天,香港迎来两件大事:回归祖国和亚洲金融危机。
1999年3月,就在香港特区政府刚刚击退索罗斯不久、700万香港市民仍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惊魂未定的时候,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正好到访香港。
在金融危机香港电信收购战一战成名的“小超人”李公子,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并两度与比尔盖茨共进晚餐,商谈科技合作前景。
比尔盖茨也邀请李泽楷为自己的中文新书《拥抱未来》做序。虽然关于二人合作发展网络电视的的事没有透露什么进展,但李泽楷并没有放弃,而且与比尔盖茨积累了深刻的友谊。
上世纪50年代起,香港四大家族通过房地产积累巨大财富,并逐步控制了香港的物流、金融、电力、码头、电信等所有垄断性产业,进而“坐地收租”。
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里,中方要求港英政府在过渡期内年度卖地不得超过50万平方米。这一条款,影响香港楼市至今。
回归前,香港楼价涨了68%,一些激进的香港人,把月薪七成以上拿来供楼。
回归后,卖地不再受限制,特首董先生想带领香港,摆脱对单一行业尤其是地产行业的依赖。
上任三个月后,他提出了“八万五”计划:每年兴建8.5万套住宅,10年内让香港7成家庭都有自己的房子。
如果这一计划得以顺利推行,香港的楼市问题将迎刃而解,新加坡就是明鉴。
可惜,金融风暴改变了一切。
楼价惨跌,负资产户数以十万计,2001年,香港60万个负资产账面损失达6000亿港元。曾被全港叫好的德政,一时千夫所指。
HK的中产们为了让自己的房产资产不缩水,就这样让董先生的八万五计划流产。
千禧年即将来临,触觉敏锐的董生将施政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他要绕开地产大佬们,另起炉灶,发展互联网科技,提出“矽港计划”、“数码港计划”和“中药港”计划。

“数码港”计划还是给香港带来了成绩。创业板市场启动了,新兴高科技企业有了融资渠道。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
此时,不愿意依附父亲、叛逆的“小超人”的硅谷梦想和董先生不谋而合。
很快,“小超人”提出帮港府开发数码港,打造一座现代化的香港版硅谷,比尔盖茨也给予了支持鼓励。若你有机会去位于港岛西南面薄扶林的数码港,你一定会唏嘘不已。
从1999年到2005年,如果抓住这三次机会,香港就是亚洲互联网中心、芯片制造中心和生物科研中心。
要知道,1999年,马云、马化腾的公司都还在竭力求生,未来的中国首富们,还不知明夕何夕。美国的扎克伯格还是中学生,谷歌的拉里和谢尔盖还在到处筹钱。
就在“小超人”打造数码港计划的时候,小马哥刚刚创建不久的腾讯步履维艰。最终,当时已是亿万富豪的“小超人”做了一笔110万美元的小小投资,拿下腾讯20%股份,美国著名风投机构IDG则拿下另外20%。
随着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数码港计划泡汤,“小超人”便将20%腾讯股份全部卖给南非MIH,套现1260万美元,赚了11倍。
那一年,腾讯还没有微信,也没有登陆港交所。
如果没有数码港的失败和腾讯股权的出售,李泽楷曾一度有机会超越父亲李嘉诚,成为香港乃至全亚洲的绝对首富。
香港的互联网基因彻底沦落,以至于后来鹅厂坚决到香港IPO,曾被外界十分不解。
如今看来,鹅厂的登陆,也算是弥补了香港没有互联网上市巨头的缺憾。
但很多人却忘了,那一年盖茨访问香港的时候,同时还访了深圳。那是他第六次访华,第一次来深圳,停留了短短6个小时。
同一年,河对岸的深圳出现了华大基因,这又是一家全球一流的基因和生物科研企业。
反观深圳,为何能够在科技方面逆袭中国所有的城市?
据原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回忆,深圳在80年代、90年代真心诚意地支持国有企业发展高科技,使其发挥主导骨干作用,但这些企业并没有很好发展起来,真可谓有“有心栽花花不开”。
这一举措开全国之先河,允许科技人员凭技术无形资产入股很难,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政策。任正非正是靠这个文件创办了今天世界级的华为公司。
深圳城市的真正逆袭,就是从那个时候悄然起步。
深圳的民营经济经历了80年代起步,90年代成长,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快速崛起,进而成就了深圳高科技的辉煌。

香港回归一年后,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在深圳创办了腾讯。
当时比腾讯名气大很多的还有润迅通信、天音通讯、黎明电脑、赛格等。腾讯在“全球硬件之都”的华强北一栋极为普通的厂房里孵化着。
巧合的是,不只是香港意识到发展的瓶颈,早在2000年前后,深圳也发现了自身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受土地、资源等发展要素约束,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1999年,深圳还举办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盛会。当时深圳计划抓住建国50周年的良机,开办第一届高交会。也许是从高交会找到了启发,深圳一发不可收拾,走上科技发家的不归路。
深港分野

时间又过了10年,到了2008年。
制造业空心化、过度依赖服务业,这样的经济结构,增长缺乏后劲。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外需放缓、成本上升,深圳经济发展同样遭遇挑战。但深圳积极“腾笼换鸟”,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过程中,深圳高科技产业不断升级,企业不断更新,产品不断迭代,形成了现在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到2014 年,深圳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升至63%。
中金报告曾对比了香港、新加坡、深圳的研发强度、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比、研发人员密度、获得风投的资金量等一系列指标,深圳无一例外都是最高。
当然,在深圳逆袭道路上,深圳也曾几度被排斥,导致2002年“抛弃论”盛行。
虽然在生产人才上(教育和高校资源),深圳远不及北京上海,但今天的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超过上海,甚至超过北京,居全国第一。
同样,世界大学名校云集的香港,和大学紧缺的深圳,后者竟然发展曾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城市,这让香港情何以堪!
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华大基因等一大批中国乃至全球顶尖的高科技企业正是孕育或成长于这片土地。这里平均每天诞生46件发明专利,平均每63人拥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反观香港,高科技产业的回报周期太长,过程太煎熬,而且没有腹地和产业链,他们没有这份耐心和毅力。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的辉煌主要是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2019年贸易战中流传着一个段子:真正在危急时候能打的,还是深圳的粤海街道办。
就算是中美贸易大战打得如此激烈的2019年,深圳的GDP增速仍然达到7.4%。
今天再回过头看深圳,我们不要忘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给深圳带来的压力和转机。
深圳一路吃着螃蟹长大的。跨海大桥路线、机场跑道,自贸港顾虑等等,深圳这个“野孩子”一直低调潜行,默默争上游。
双城记:折叠的香港和崛起的深圳
39年以来,深圳财富的增值与香港资金和经验外溢不无关联,包括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国民待遇、社会保障等等,都或多或少有香港的影子。
曾经的“小弟”在大湾区对 “老大哥”的超越,到了去年已不再是假想。2018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首次超越香港,成为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龙头。按照增速预期看,两地的经济差距还将扩大。
深港对比的背后,是外界对深圳发展潜力的期待。
而董生曾经推动的三次经济转型尝试都没有成功,香港的房价在07年腰斩之后接连创下全球新高。

2015年西九龙的凯旋门一套约450平米房源以4.8亿港币成交,即每平米105万港币;2017年,香港西九龙天玺放盘一套售价2.3亿的高层单位,每平米高达约120万元人民币。
一河之隔的深圳房价也在330楼市新政的刺激下暴涨一倍。深圳的崛起伴随着往往是房价的崛起,除了市场规律之外,为了不重蹈香港覆辙,深圳一直在努力平抑房价。
土地之困、旧改之难、学位医疗之缺、写字楼空置难题,同样在左右着这座正步入中年困惑的城市,革命尚未成功,深圳仍需努力。
深圳要做中国的镜子
当香港迷途之际,隔壁深圳被接棒了中国未来发展示范者的责任。
深圳要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先行示范区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接带动深圳概念股票爆升、深圳房产情绪回暖。
有人说,这是“B计划备胎”的一夜转正,是深圳对香港的正式“替代”,这个看法高看了香港,小看了深圳。
香港再好,也成不了14亿人繁盛的样板。
深圳接下来,要的是为14亿中国人,闯出一个只有汉唐达到过的新高度;而这样民族史诗级的责任,从未指望过靠香港完成。

△ 香港海山楼
香港是一个资本收割盛宴的地方,是西方投影到中国的一个小窗,是中国种植市场经济的资源油管。
深圳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很清晰:那就是加大力度打造成全球标杆城市、带领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以及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深圳先行示范区,深圳将在产业、科技、金融、民生、制度探索上,一骑绝尘。
曾经,广深双子的“你追我赶”,一直都是中国城市竞赛的一大看点;如今,深港之间这场城市竞赛,已经没有意义。在深圳全面开花,向新领域进发之时,香港还在沉醉,找不到方向。
2019年将是这两座城市的分界线
大胆想象一下,在未来对决世界三大湾区的战斗中,打高科技+金融战,中国能挑出几个城市来应战?
深圳最有可能担当此重任。
深圳镜子里映照出的,是比起温饱来说年轻人更看重的公平和自由,正是公平和自由使得深圳不是一个仇富的城市。这才是深圳最可贵的地方。
太平山顶,深圳湾畔。东经113°、北纬22°和东经114°、北纬22°。南海之滨的两座全球伟大城市,一个经历了国家的百年沧桑,一个见证了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深圳好榜样,同样我们不应该忘了深圳的恩师——香港。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